首页

国产女sm在线观看

时间:2025-05-29 05:40:58 作者:学习进行时|追寻真理 铸魂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对复旦大学寄予厚望 浏览量:84277

  【学习进行时】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这所著名学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今天,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与复旦大学的故事。

  5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向全体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致以热烈的祝贺。

  复旦大学校名取自《尚书大传》之“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始创于1905年,原名复旦公学,1917年定名为复旦大学,是中国人自主创办的第一所高等院校。

  这所著名学府,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十分关心。

2007年5月8日,习近平在复旦大学调研。(资料照片,来源:《当好改革开放的排头兵:习近平上海足迹》)

  2007年5月8日,习近平在上海工作期间,来到复旦大学调研。走进学校后,第一站到的就是校史馆。

复旦大学校史馆。(资料照片,来源:复旦大学网站)

  在校史馆里,特别陈列着《共产党宣言》复制件。这是第一个中文译本的《共产党宣言》,译者陈望道是新中国成立后复旦大学的首任校长。

中共一大纪念馆展出的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陈望道的故事。

  2012年11月,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习近平总书记生动讲述了“真理的味道”。

  “一天,一个小伙子在家里奋笔疾书,妈妈在外面喊着说:‘你吃粽子要加红糖水,吃了吗?’他说:‘吃了吃了,甜极了。’结果老太太进门一看,这个小伙子埋头写书,嘴上全是黑墨水。”指着陈列柜中的《共产党宣言》中文译本,习近平总书记说,“这人是谁呢?就是陈望道,就是写这本书。”

  2017年10月,在中共一大会址,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讲起这本小册子的故事。

  2018年5月,复旦大学将陈望道故居改造为《共产党宣言》展示馆,该校一批青年教师和学生组建党员志愿服务队,面向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开展宣讲活动。

2021年6月11日,陈望道雕塑在上海复旦大学《共产党宣言》展示馆揭幕。新华社记者 刘颖 摄

  2020年,党员志愿服务队的30名队员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了参加志愿讲解服务的经历和体会,表达了做《共产党宣言》精神忠实传人的信心和决心。

  当年“七一”前夕,他们收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你们积极宣讲老校长陈望道同志追寻真理的故事,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希望你们坚持做下去、做得更好。”

  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中表示,心有所信,方能行远。面向未来,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我们更需要坚定理想信念、矢志拼搏奋斗。希望广大党员特别是青年党员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结合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在学思践悟中坚定理想信念,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使命,努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复旦大学。(来源:复旦大学网站)

  这次祝贺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的贺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起点上,希望复旦大学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深化教育科研改革,推动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不断提升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不断作出新贡献。

  策划:储学军

  统筹:车玉明 李志晖

  执行:万方 王子晖 翁伟庆 杨昱

  主笔:金佳绪

  新华网制作

  新华社第一工作室出品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动物奥运会”:小麂“短跑” 黄喉貂“体操”

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4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超126万亿元,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由11%左右上升到17%左右,稳居世界第二位;打赢脱贫攻坚战,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

中使馆提醒:妥善办理坦桑尼亚入境签证

在参观完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后,赖岳谦对记者表示,两岸同胞都同属中华民族,我们想尽办法,用和平的方法来实现统一。(记者 贾楠 制作 景诗雁)

湖北谷城:樱花盛放如云似霞

2022年4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院公开开庭审理某娱乐会所与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侵害作品放映权纠纷案件,该案也是由蒋新华担任审判长并组成合议庭。那次庭审也邀请了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媒体记者到场观摩旁听。

上半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保持“双下降”

在这条国内国际双线的战贫之路上,“老兵”林占熺坚守三十余载。在他福建农林大学国家菌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办公室中摆放着的地球仪上,标记着菌草技术的“全球足迹”——如今已覆盖106个国家和地区。菌草技术从国内扶贫“生力军”发展为支援国际减贫“奇兵”,“最根本是得益于习近平总书记对这项技术的重视、关心和支持”,林占熺感慨。

通讯:内蒙古悄然兴起托育“时髦”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